让科技与农业擦出致富“火花”

2024-03-07 19:53:25来源:市场导刊
字号:
  春耕备耕时节,位于福田街道清塘村的田间地头发生着不少新鲜事儿:硕士、博士研究生扎根希望的田野,当起新农民;植保无人机、华测无人...

  春耕备耕时节,位于福田街道清塘村的田间地头发生着不少新鲜事儿:硕士、博士研究生扎根希望的田野,当起“新农民”;植保无人机、华测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智能机械“加速跑”,奏响春耕备耕“交响曲”;“肥药两制”改革与糖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让市民在品尝甜蜜的同时为“碳中和”作贡献……

  让农业“潮”起来,这是义乌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义乌市雅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骆遥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90后”农二代,骆遥先后在廿三里、福田等街道流转了2000余亩标准地,种植水稻、高粱、玉米、糖蔗、义乌大枣等作物,托起14个村庄村民的甜蜜“共富梦”。

  齐上阵 破解土地撂荒难题

  骆遥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因为种地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父亲骆东兴是地地道道的义乌农民,小时候,他会经常“吓唬”骆遥:“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种地!”没想到,大学毕业,在杭州工作两年后,骆遥毅然放弃律师职业,回到家乡义乌当起了新农人。

  那是2016年下半年,骆遥跟父亲参观了佛堂、义亭等地的优秀农业企业,“当时觉得农业大有可为,就决定回老家从事农业开发。”骆遥很快回乡接手了“甜蜜事业”,和父亲一道种植甘蔗,并出任义乌市雅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为这片土地带回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

  廿三里街道埠头村曾是经济薄弱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农闲时外出经商、打工,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力量薄弱。2020年,埠头村将村西北角的82亩荒山进行整治,连同周边农田共计130亩土地,在相关部门牵线下,由骆遥负责承包。他对这里进行项目开发,“商城红·农产品体验园”拔地而起,包括展销区、生产观光区、枣树体验区、互动手作区等四大区块,数十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该村也因此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自项目投产后,已为周边乡村增加百余个就业岗位,总产值达500万元以上。”骆遥告诉记者。

  7年时间,骆遥在廿三里、福田等街道承租了2000余亩标准地,光是每年支付给村集体的租金就达到300余万元,同时建成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车间8000余平方米,主要从事义乌红糖及义乌南蜜枣加工生产。目前标准地范围内种植水稻600余亩、甘蔗200亩、玉米100亩及枣树万余株等,整个公司在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销售上已突破千万元。

  新思路 带动“三农”发展变革

  “现在种植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以甘蔗种植为例,我们研发并改进了种植机、割辅机、剥叶机等12台(套)机械设备,实现甘蔗种植从原先纯人工种植到9成以上机械化的转变。”在位于清塘村的国家级科技小院——义乌玉米科技小院,骆遥打开全息投影设备,通过视频向记者介绍公司里的“黑科技”。

  “知天而作”是采访中骆遥经常提到的关键词。体力和经验都不如老农民,“书生种田”的优势从何体现?这些年,他打破传统农业管理模式,用数据化、标准化管理方式,带领团队创新实践“互联网+生态农业三产融合”盈利方案,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骆遥介绍,在一二产业基础上,近年来,公司致力于发展现代化农业、科技型农业,努力投身于乡村振兴实业。一方面积极与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科技赋能农业,探索良品良法种植,搭建物联网框架,开启智慧农业之路。另一方面,公司导入相关团队,积极筹建农产品社区团购渠道,打造线下农业消费场景,深入研究农旅及户外研学,探索“精致农业”下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

  “我追求农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市场化细分销售,争取利益最大化。”通过签订合同、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网络营销,骆遥市场化销售的路子越走越宽,村民们也得到了更多分红。

  在骆遥创新经营下,目前其创办的公司服务周边20多个小区,核心客户群达5万多人,并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他们还进行技术输出,将红糖加工工艺教授给衢州、贵州等地甘蔗种植户,助力其加工出更优质的红糖系列产品。

  乘东风 让义乌农产品扬帆出海

  一颗义乌南枣,在东南亚能卖1美元;一袋红糖麻花,在海外的便利店供不应求……2022年,自家农产品试水“出海”、获得成功,这让骆遥敏锐地嗅到新商机。

  土地还是祖祖辈辈一直耕作的那片黄土,但长出的果实如何卖出高价?骆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做农业要抓好两头,一头是不断研发更好的农副产品满足消费者,一头是找到适合自己产品的市场。”

  2021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义乌市雅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申报义乌市博士创新站,与浙江农林大学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主要从事水稻、鲜食玉米的新品种引进及新技术推广。2023年4月,该公司设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浙江义乌玉米科技小院”,进一步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义乌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义乌玉米科技小院集科研、生产、生活于一体,玉米深加工生产线计划今年4月投产,届时,市民朋友将能喝到由本土企业生产的带“义乌味道”的玉米汁。

  作为市政协委员,骆遥多次撰写了“科技强农”方面的提案,展望未来,骆遥还有更大的规划。“搭乘‘一带一路’的东风,今年,我们打算试水义乌农产品加工技艺出海,在东南亚国家建造义乌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力争让义乌红糖、蜜枣、火腿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销往全球。”骆遥介绍。

  脚踩泥土、内心充实。骆遥说,义乌广阔的市场空间、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农企的发展提供了施展身手的大舞台,希望自己的创业经历,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让大家看到,农村天地广阔,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采访札记

  扎根乡野 搏出一片天

  7年的返乡创业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骆遥来说,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律师跨界摇身一变为新农人,骆遥用自己的热爱和执着,融入并坚守着这片土地。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青年毕业之后面临的是“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其实,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对乡土的感情并不是不存在,困境在于回乡之后,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骆遥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决心和努力。扎根乡野间,依靠自己的努力,不但能为自己搏出一片天,也为身边的乡亲挣得了更多可能。就像骆遥说的,“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希望更多的人,回到故乡,成为一名农创客,带着互联网思维,带着科技化手段,在农村的土地上实现梦想。

  来源:义乌商报

责编:雅君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