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见证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曾几何时,阳泉冀东水泥带着“脏、乱、能耗高”的刻板印记艰难前行。
时代的浪潮涌起,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阳泉冀东水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从昔日“灰色制造”的典型,蝶变为行业瞩目的“绿色先锋”,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征途上,刻下了属于新时代的鲜明印记。
技术革新
驱动绿色发展的引擎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阳泉冀东水泥的厂区,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映入眼帘,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传统印象中的水泥厂。
水泥,作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材料,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长期以来,水泥行业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
“双碳”目标的提出,犹如一道时代命题,摆在了所有水泥企业面前。冀东水泥深刻认识到,绿色转型不仅是应对政策的需要,更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技术革新,是冀东水泥实现节能降碳的核心驱动力。在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上,公司可谓不遗余力——
公司生产车间内,空气悬浮风机与永磁直驱电机高效运转,新设备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线的效率;篦冷机经过升级改造,成为高效节能的关键设备,有效降低了能耗。窑头燃烧器历经多次迭代,新型节能燃烧器的使用让火焰更加稳定,烧成温度波动大幅减小,熟料结粒均匀度显著提高,标煤耗也随之下降。
在能源利用方面,冀东水泥引进的余热发电系统巧妙地将水泥窑尾气中的余热转化为清洁电力,既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又减少了对外部电力的依赖。分布式光伏电站在厂区屋顶熠熠生辉,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每年可为企业节省大量电费开支,同时减少了碳排放。
原料替代同样是冀东水泥技术革新的又一重要方向。公司积极探索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将脱硫石膏、铁矿污泥、转炉渣等百万吨级工业固废转化为优质生产原料,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废渣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和土地资源的占用,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智能升级
绿色发展的智慧翅膀
在阳泉冀东水泥的智慧矿山中央控制室,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数字和图表,展示着整个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仿佛工厂的“生命体征”。
智能升级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冀东水泥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更是重塑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5G+”无人运输系统的应用,让矿山开采实现了资源的全利用。无人运输车辆在矿区内有序穿梭,精准地完成运输任务,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还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这些无人车辆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在智能系统的指挥下,高效、稳定地运行着,为矿山开采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线分析仪智能配矿技术则如同一位精准的“营养师”,根据不同原料的成分和特性,智能调配出最合理的配比,大幅降低了原料损耗。它能够实时监测原料的各项指标,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精准调配,确保每一份原料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因配比不合理而导致的资源浪费。这种智能化的配矿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能源管理系统的“智慧大脑”通过对各项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不断优化能源使用方案,使能耗指标持续下降。它就像一个“智能管家”,时刻关注着工厂的能源消耗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能源浪费问题。通过对生产设备的精准调控,能源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能源成本,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介绍,近年来冀东水泥先后投2000余万元建设智能化生产线,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分析系统、窑头智能看火系统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实现了生产线能源、质量、设备、生产、物流的全方位智能管控。这些智能化设备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高效、智能的生产管理体系,使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公司投资建设的污染物排放管、控、治一体化平台及视频抓拍粉尘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环保的全面智能管控。这一平台能够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超标排放问题,确保企业的生产活动符合环保要求。同时,通过3D建模技术的应用,环保管理更加直观、便捷,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如今,数字技术的“智慧翅膀”与绿色发展的“生态基因”深度耦合,重构着冀东水泥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协同处置
构建绿色循环的经济闭环
记者推开原料堆棚厚重的防尘帘,机械轰鸣声裹挟着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公司生产运行部副部长高志明戴着防护口罩,蹲在堆积如山的脱硫石膏旁,他用铁铲扒开表层原料说:“这些灰白色的‘废料’,在我们这儿都是宝贝!”
高志明口中的“宝贝”指的是脱硫石膏、铁矿污泥、转炉渣等百万吨级工业固废,在原料堆棚它们可以转化为优质生产原料。
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是冀东水泥构建绿色循环经济的关键一环。阳泉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000万元新建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年可处置危险废弃物5万吨,可处置危险废物类别24大类、318小类。利用高温回转窑系统的高温环境,危险废弃物得以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协同处置。
这一项目的实施,具有多重意义。从环保角度看,它有效减少了危险废弃物对环境的潜在危害,降低了对填埋场的依赖,相当于减少了约100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填埋场占用;从资源利用角度看,危险废弃物中的有用成分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协同处置危废项目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冀东水泥在协同处置过程中,不断优化技术和管理。通过加强对危废来源、成分的监控和分析,公司能够更加精准地调整处置工艺,确保处置效果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一绿色循环经济模式,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创造了价值,也为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作出了贡献,更为传统水泥行业的转型发展积累着宝贵的经验。
本报记者苏晓晨
短评
把危废变成原料 把考验变成机遇
谁说水泥行业只能是“三高”行业?冀东水泥用7000万元建成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让曾经吞噬资源、制造污染的水泥窑,化身危废“终结者”。这场颠覆性的逆袭,堪称传统工业的“变形记”!也充分证明,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传统工业完全可以打破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生共荣。
5万吨危废年处置量、24大类318小类“通吃”,高温回转窑的烈焰不仅烧尽了污染物,更烧出了一条资源重生之路。想想看,那些曾威胁土壤、水源的“环境杀手”,摇身一变成了水泥生产的“香饽饽”,这不只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废物即资源”的生动诠释!当别的企业还在为危废如何妥善处理发愁时,冀东水泥已把环保难题变成了盈利密码,这种“点废成金”的路径,有着很多可资借鉴的内涵。
更难能可贵的,是冀东水泥打破了“环保投入必然亏本”的偏见。省下100个标准足球场大的填埋场,省下的是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把危废变成原料,赚来的不只是真金白银,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绿色发展不再是被迫的选择题,而是主动的破局之道,这种思维的转变,才是传统工业更好的觉醒!
希望更多的企业来冀东水泥取取经!“双碳”时代是弯道超车的风口。冀东水泥用实践证明:谁能把节能拓出新路、把考验变成机遇,谁就能在新时代站稳脚跟。这场水泥窑里烧出的绿色革命,不仅重塑了一个企业的命运,更点燃了传统工业转型的希望之火——是时候扔掉“灰头土脸”的旧标签,拥抱属于我们制造的绿色未来了!
责编:辛文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