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建设有哪些好经验

2025-07-29 10:37:33来源:城市金融报
字号:
  这次发布的经验清单中,涵盖了从政策协同、技术支撑到企业参与等多维度内容,为各地构建适合本地的好房子建设模式提供了参考模板。  ...

  这次发布的经验清单中,涵盖了从政策协同、技术支撑到企业参与等多维度内容,为各地构建适合本地的“好房子”建设模式提供了参考模板。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第一批)》,以加大“好房子”工作推动力度。首批“好房子”经验做法涵盖出台推动政策、加强技术支撑、打造示范样板、强化科技赋能、优化物业服务和健全产业体系等六个方面。

  目前“好房子”已有哪些成熟的做法?哪些经验可借鉴、可复制?

  政策引导、技术支撑

  各地围绕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等关键环节,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了多层次、多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具备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

  在政策层面,各地围绕“好房子”建设不断加强过程监管、强化部门协同、完善支持措施。山西省、福建省、甘肃省等加强部门统筹,协同推进“好房子”建设,通过建立省市联动机制,要求各市(县、区)建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等方式,加强政策、土地、金融、财税要素支撑,集聚优势资源,加大“好房子”工作推动力度,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水平。

  北京市、湖北省通过优化计容方式,引导住房品质提升。山东省对建设、购买“好房子”给予金融、财政政策支持。

  在技术层面,各地着力提升“好房子”的专业支撑能力,通过提高建设标准、发布技术导则、举办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推动住房品质系统性提升。

  湖北省制定涵盖住房全生命期的技术标准,围绕提升住房品质的关键要素,聚焦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设备、施工建造、保障与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有湖北特色的工程建设标准,并重点针对隔声、反味串味、渗漏开裂等当前常见质量问题提高了建设标准要求。

  甘肃省针对住房性能改善需求,明确住房宜居水平提升标准,从住区生活环境、空间适用、安全耐久、绿色低碳、健康舒适、设备设施、建筑体系与集成构造、智慧管理与运维等方面,明确了高品质宜居住宅设计基本要求。

  北京市以保证住房质量品质为目标,提出关键性能管控标准。从项目防水工程、墙地面工程、室内空间、外墙保温工程、回填土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室内噪声和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管线工程等方面,提出了标准提升要求,有效保证住房工程质量和品质。

  江苏省、浙江省等针对新建住房品质提升和改善发布技术导则。

  在科技层面,“好房子”建设正加快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合,通过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住房品质和居住体验双提升。

  例如,广东省、江西省、河南省围绕“好房子”建设开展科技攻关;福建省、江苏省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吴璟表示,首批经验做法既包括顶层的政策制度安排,也涵盖了具体的技术标准、示范项目、科技应用和服务体系等内容,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可以落地执行的完整工作框架。

  “老房子”如何变成“好房子”

  “好房子”不仅是新建项目的目标导向,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老房子”、存量住房也要改造成“好房子”。5月公布的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中,多项任务都紧扣改善存量住房质量。

  此次公布的首批“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中,除了新建住房的探索外,也出现了部分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以及打造保障性住房“好房子”样板的实践案例。

  湖北省发布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的技术指引,从“新”、“好”、“适”三个主要方向(“新”即设备更新、管路更新、智能焕新;“好”即好材料、好装修、好家居;“适”即适老化、适幼化、适残化、适多代),推动将老房子改造成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山东省、湖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试点“以点带面”提升住房品质。山东省自2023年以来,先后开展2批次111个省级高品质住宅项目试点,逐步形成了“成熟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培育机制,市级项目试点工作也相继开展。湖北省发布“高品质住宅规划建设管控指标”,明确一级和二级高品质住宅建设要求,并分阶段、分地区开展高品质住宅建设试点。要求2025年各市州开展2个一级和3个二级高品质住宅建设试点,到2026年高品质住宅占全省新开工房地产项目的比例达到20%。宁夏回族自治区组织开展“好房子”样板推选和宣传推介活动,组织指导5个地级城市开展打造高品质住宅试点工作。

  此外,福建省、安徽省着力打造保障性住房“好房子”样板,福州市、厦门市选取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作为“好房子”试点,打造保障性住房“好房子”样板。安徽省推动合肥市等地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进行系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产业链,打造“好房子”样板项目。

  北京市开展“原拆原建”改造,推动老房子变“好房子”。实施桦皮厂8号楼危旧房改建等项目,通过“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进行“原拆原建”改造,主要采用合理退线、管井外移、双层楼板、装配式装修、一体化保温、门窗一体化反打、卫生间同层排水等技术,仅用时三个月就实现老旧住房“换新颜”,有效改善了居住体验。

  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处长、研究员梁浩表示,通过切实提升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居住品质,探索推动将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能够更好满足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稳定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水平。

  吴璟指出,存量住房的更新改造面临更多约束与挑战,但从改善民生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这项工作不可回避。他还提到,首批经验清单中已有涉及存量住房更新的内容,未来随着第二批、第三批的陆续推出,相关案例将更加丰富,改造存量住房向“好房子”转变的路径也将更加清晰。

  经验仍需不断补充和优化

  多位专家指出,此次“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的发布,是对过去一段时间中央和地方在推进“好房子”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的一次系统整理和总结。

  吴璟指出,这批经验做法最大的意义在于,首次从六个方面系统构建了“好房子”建设的基本框架,不仅明确了地方政府可以在哪些方面发力,还提供了相应的实施路径和可操作的经验案例,有助于各地有针对性地推进相关工作。

  吴璟指出,“好房子”的内涵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各地在推进过程中,既要坚持共性标准,也要尊重差异化需求。正因如此,仅有政策号召远远不够,更需要因地制宜的实施指引。这次发布的经验清单中,涵盖了从政策协同、技术支撑到企业参与等多维度内容,为各地构建适合本地的“好房子”建设模式提供了参考模板。

  他也提醒,目前对居民家庭的实际居住需求还缺乏足够细致的研究,很多政策和建设导向仍停留在供给侧主导。现有的经验做法虽然为各地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仍有完善空间。特别是在如何更精细化地匹配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居住需求方面,还需要不断补充和优化。

责编:辛文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