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泉沟镇:“小木耳”长成“富民树”

2025-08-27 16:07:37来源:山西日报
字号:
  立秋后的交城县庞泉沟,雾气氤氲。沿着盘山公路驶入吕梁山西麓的交城县庞泉沟镇,35个白色木耳大棚鳞次栉比,宛如银色海浪。棚内,83万...

  立秋后的交城县庞泉沟,雾气氤氲。沿着盘山公路驶入吕梁山西麓的交城县庞泉沟镇,35个白色木耳大棚鳞次栉比,宛如银色海浪。棚内,83万棒雪白肥厚的白玉木耳正迎来第三茬采摘;棚外,满载的冷链货车将“天下第一耳”送往京津冀、长三角地区。

  “24吨白木耳刚下冷链车,手机就响个不停。”8月20日清晨,庞泉沟镇2号基地,村民李勇勇一边核对出库单,一边和记者算起账,“4个小时卖完,投资当场回本,第二茬开始就是净利,全年保底80万。”谁能想到,这位曾经靠挖掘机吃饭的“90后”一年前还在外地漂泊。

  吸引李勇勇回到山沟的是一张写着“民生实事”的财政清单。政府投入资金打造庞泉沟食用菌产业发展基地,该基地投资390万元,占地50亩,年产干木耳超50吨,带动就业120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1万元。不仅如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资金助力建设了恒温贮藏库,引入菌棒开眼机8台,为白木耳品质升级提供了硬件支持,提升了生产效率。

  “钱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民意走,我们干起来底气十足。”交城县人大代表、庞泉沟镇党委书记张继国说,除了财政对大棚投资外,菌棒每棒补贴1.5元,镇里还与保险公司联动,每棒菌投保0.072元。

  在运营模式上,庞泉沟镇采用“基地+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庞泉沟村村党支书康继宏掰着指头算细账:“村集体以土地、资金入股占股20%,每年保底分红;村民承包一个棚只需交6000元租金,实现了农户轻装上阵。”

  “以前自己种地,收入不稳定。现在把土地入股合作社,不仅每年有固定的分红,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挣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村民王大柱笑着说。这种模式下,农民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有效整合了资源,降低了风险。

  在恒温库里,刚采收的白木耳正被分级包装。“以前没这设备,夏天采下来最多放3天,现在能存20天,等市场价好的时候再出手。”康继宏继续算起集体收益,“大棚租金加上品牌分红,今年村集体能入账35万元,这些钱又能投去建深加工车间,把木耳做成脆片、菌粉,附加值能翻番。”

  财政输血只是第一步,让“白玉木耳”卖成品牌才是终极考题。2024年,交城县财政追加产业扶持资金300万元,专款用于品牌孵化:统一设计LOGO、制定团体标准、购买溯源保险,包装品牌。

  交城县顺鑫农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利明介绍道:“我们通过与各地的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了木耳的销路。同时,还积极拓展电商渠道,让庞泉沟的白木耳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线上,庞泉沟镇利用短视频平台与公众号进行宣传推广。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布介绍白木耳种植环境、生长过程和烹饪方法的趣味视频,标准化大棚内的培育场景,雾气中白木耳缀满菌棒的画面吸引了众多关注,沉淀了大量消费群体。

  如今,庞泉沟镇已建成11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年产干木耳90.6吨,产值约289.9万元,直接带动400余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实现年增收20余万元。庞泉沟镇的白木耳则不仅走进了太原、西安的超市,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广东、上海。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年增收超万元,150多个曾经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了村。

  “财政给咱搭台,品牌帮咱唱戏,这白木耳真是成了‘金耳朵’。”张继国望着忙碌的采收场景,眼里满是期待,“下一步,我们还要申请有机认证,把产业链拉长,让这‘小木耳’真正长成强镇‘富民树’。”

责编:辛文

  • 路过